干酪根中的黄铁矿

易金矿业网 2023-03-15 23:29 编辑:admin 251阅读

一、烃源岩中干酪根与黄铁矿共存

在烃源岩中,由于干酪根无法实验提纯,致使干酪根中常混染有黄铁矿。制备干酪根的过程中,用于除去大部分矿物的标准的盐酸/氢氟酸处理法往往留下丰富的黄铁矿,黄铁矿与有机质紧密地结合,有一些黄铁矿是裸露的颗粒,但大多数黄铁矿颗粒被覆盖或包藏在有机质中。

干酪根中的黄铁矿在原始含量上有很大差别,Naples湾的Montery露头样品仅含约3%的黄铁矿,而南Elwood地下的Monterey样品和EagleFord页岩样品则含28%~29%的黄铁矿,Kimmeridge的页岩样品属中等,含11%的黄铁矿。

据石油地质实验相关规范,干酪根纯度大于65%、黄铁矿含量小于28%时,干酪根制备及纯度均合格。事实上,在石油有机地球化学样品中,几乎所有干酪根均是不纯的。

松辽盆地烃源岩中黄铁矿的含量与干酪根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Ⅰ型干酪根的黄铁矿含量高达38%~76%,Ⅱ型干酪根的黄铁矿含量为10%~30%,Ⅲ型干酪根的黄铁矿含量大大减少,仅为2.5%~3.5%,显然,干酪根的类型越好,黄铁矿含量越高(表4-1)。

电子显微镜也揭示了Ⅰ,Ⅱ型干酪根常与黄铁矿密切共生的现象,干酪根有明显的分带现象,中心常有一个黄铁矿核(陆琦等,1993)。

由于在处理干酪根时黄铁矿很难完全除去,因此在红外光谱420cm-1,有时会有黄铁矿的吸收峰,此峰若最大吸光度Ⅰ420(光密度/mg)为0.4以上,整个谱都会受到影响(杨志琼等,1986)。

二、烃源岩中黄铁矿球粒的类型及特征

陈丽华等(1986)对暗色沉积物(岩)中广泛存在着的显微球状黄铁矿(以下简称“球粒”)进行了扫描电镜下的研究。显微球状黄铁矿是肉眼看不见的大小为几十微米左右的“球粒”。长期以来,人们仅将此作为还原环境的标志,特别是在生油岩的研究中,它虽然大量出现在干酪根中却作为废物来加以处理。因此“球粒”所具有的信息及“球粒”的作用,久久未被识别和利用。利用扫描电镜对近代淤泥和古代干酪根样品态分离提纯的“球粒”进行了研究,才揭示了它们所具有的十分有规律的结构及分类,同时也进一步发现了“球粒”与沉积岩的成岩后生作用环境及干酪根类型的对应关系。

表4-1 松辽盆地未成熟不同类型干酪根X射线衍射特征分类表

(据辛国强,1987)

1.“球粒”的分类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球体”展现出十分有规律的结构特征,有立方体、正八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3种基本类型,还有呈“花状”的八面体复形和“微粒状”五角十二面体复型,后两者较少见。

立方体单晶组成的“球粒”中,立方体单晶呈无规律排列,并具有大量未被充填的微孔隙,“球粒”大小约数十微米,球粒内部的立方体单晶一般则为1~2μm。

正八面体单晶组成的“球粒”中,正八面体单晶无规律排列,也具大量未充填的微孔隙。在黄铁矿结核内的“球粒”,均由八面体单晶组成,八面体单晶大小为1~2μm。

五角十二面体单晶组成的“球粒”中,五角十二面体单晶并不十分规则,但却有规律的排列,结构有紧有松。有的五角十二面体“球粒”中,每一个五角十二面体单晶都是由0.01μm的微粒状黄铁矿组成,这些单晶也是有规律排列的。

上述3种“球粒”均可呈星散状分布在近代或古代暗色沉积物(岩)及干酪根中。它们的结构虽然有异,但组成它们的黄铁矿单晶如立方体、八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仍同属于等轴晶系。

2.“球粒”的特征

(1)形态与大小

多数呈显微球状,显微球体的大小一般20~50μm,单晶大小1~5μm,有的也以单晶或结核体状态出现。

(2)相对密度

球体的相对密度为3~3.76g/cm3,扫描电镜观察显微球状黄铁矿表面具有大量微孔隙。

(3)表面溶蚀现象

“球粒”表面有时见到被溶蚀的痕迹,如云南某湖的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被溶蚀得残缺不全。推测这可能有2种原因,一是沉积物位于潮间海滩,反复暴露,经受地表水的冲刷和淋滤。二是由于受地下水的冲刷和淋滤,一些球体的单晶,表面就清晰地出现溶蚀坑(陈丽华,1986)。

3.“球体”与干酪根类型的对应关系

“球粒”的类型尽管不同,但主要成分仍是铁和硫。因此无论是立方体、八面体,还是五角十二面体单晶“球粒”,区别其他类型自生黄铁矿(如单晶粒或结核)仅仅是它们所处的形成阶段不同,粉末状黄铁矿最终可以形成“球粒”,而“球粒”粉末状黄铁矿也可形成结核状黄铁矿。因而在一个样品中可见到粉末状、结核状黄铁矿与“球粒”共生。粉末状黄铁矿、结核状黄铁矿内的单晶同样也由立方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组成。

大量扫描电镜分析发现,不同“球粒”与干酪根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沉积岩中干酪根为腐泥型时。其中所含的“球粒”多数由立方体或八面体单晶组成。如湾3井暗二段(E)2240~2253m处,深灰色页岩,有机碳含量l.89%,干酪根为腐泥型,其所含“球粒”则由立方体及八面体单晶组成。

当沉积物中干酪根为腐殖型时,其中所含的球粒多数为五角十二面体单晶组成。如湾4井暗二段(E)1968~1978m处,深灰色页岩,有机碳含量0.56%,干酪根含有大量的镜质体与壳质体。所含“球粒”以五角十二面体单晶为主;云南某湖湖底40m淤泥(Q4)腐殖型干酪根中的“球粒”也具有相同的特征。五角十二面体单晶还遭受强烈溶蚀。

当沉积岩中干酪根为混合型时,其中所含“球粒”则是立方体、八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单晶混合组成的。如湾3井(E)2309~2325m处,深灰色泥岩,干酪根有腐泥、镜质体、惰质体混合存在,“球粒”的组成以立方体为主,五角十二面体为次,还见到单晶黄铁矿也是以五角十二面体与立方体混合存在。同样,东海第三系泥岩中干酪根以镜质体、壳质体为主,腐泥为辅,而黄铁矿统计则以五角十二面体“球粒”为主。

“球粒”类型与干酪根的对应很密切,在腐泥型干酪根中,只要夹有一点腐殖类,那么在立方体单晶组成的“球粒”上就会混上l~2个五角十二面体单晶。“球粒”和干酪根的对应关系,不仅表示在结构上,还反映在“球粒”的相对数量上。扫描电镜研究表明,干酪根中立方体、八面体单晶组成的“球粒”占85%以上者,其类型则为腐泥型;五角十二面体单晶占85%以上者,干酪根类型则为腐殖型。以上两类“球粒”混合出现,次要类型占15%~50%的,其干酪根类型为混合型,以立方体为主,五角十二面体次之,其干酪根以腐泥质为主。相反,则以腐殖质为主(表4-2)。

表4-2 “球粒”数量与干酪根类型类的对应关系

(据陈丽华,1986)

4.“球粒”的成因

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是在CO2优势场的地球化学环境中形成的,而立方体与八面体黄铁矿是在HS-或H2S优势场的地球化学环境中形成的。

腐泥型与腐殖型干酪根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存在者明显的差异。

如图4-1上部所示,在腐泥型的有机母质中H/C原子比高,当Eh值降至-150mV时,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群体藻类和浮游微体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发生分解,或者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由于SO2-4还原的结果,在富含Fe2+(沉积物呈灰绿―蓝灰色)或FeS(沉积物呈灰黑―黑色)的淤泥中,造成了HS-或H2S优势场,形成了大量的立方体或八面体单晶组成的“球粒”。

图4-1 成岩后生作用中自生显微球粒黄铁矿成因图(据林禾杰,1983)

在HS-优势场中:

特态矿物法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在H2S优势场中:

特态矿物法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同样,图4-1下部表明,在腐殖型有机母质中,H/C原子比低。当Eh值降至-150mV时,由于纤维分解菌对纤维素的分解作用,或是叶绿素被细菌分解,再发生热降解,可产生较多CO2,形成了CO2优势场,进而将FeS还原为FeS2,其反应式可能是:

特态矿物法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这使得此类沉积物中出现大量的五角十二面体单晶组成的“球粒”,而沉淀的CaCO3和FeCO3会增加泥岩中的碳酸盐储备或使相邻的砂岩中出现局部胶结作用。

因此,不同类型“球粒”的形成,显然与有机质母质类型、微生物区系作用、生成过程的化学优势场等密切相关,图4-1就是在成岩后生作用过程中,在两类化学反应场内“球粒”的成因模式。腐泥型干酪根形成以立方体、八面体单晶为主组成的“球粒”,腐殖型干酪根形成以五角十二面体单晶为主组成的“球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