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的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

易金矿业网 2023-04-20 13:07 编辑:admin 234阅读

一、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的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

D

由草木灰提取钾盐的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检验钾元素用焰色反应进行,但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若火焰呈紫色即有钾元素,否则没有;

二、严重缺钾有什么快效地治疗方法

人体血清中钾浓度只有3.5~5.5mmol/L,但它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钾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当体内缺钾时,会造成全身无力、疲乏、心跳减弱、头昏眼花,严重缺钾还会导致呼吸肌麻痹死亡。此外,低钾会使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肠麻痹,加重厌食,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临床医学资料还证明,中暑者均有血钾降低现象。

防治低钾的关键是补钾。临床上可选用口服10%的氯化钾溶液,但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富钾食品,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含钾丰富的水果有香蕉、草莓、柑橘、葡萄、柚子、西瓜等,菠菜、山药、毛豆、苋菜、大葱等蔬菜中含钾也比较丰富,黄豆、绿豆、蚕豆、海带、紫菜、黄鱼、鸡肉、牛奶、玉米面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钾。各种果汁,特别是橙汁,也含有丰富的钾,而且能补充水分和能量。据测定含有1.1%~2.3%的钾,所以茶水是夏季最好的消暑饮品。钾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必需物质。它和钠共同作用,调节体内水份的平衡并使心跳规律化。钾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很重要,对协助维持稳定的血压及神经活动的传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缺钾会减少肌肉的兴奋性,使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无法顺利进行,容易倦怠。另外,会妨碍肠的蠕动,引起便秘;还会导致浮肿,半身不遂及心脏病发作。当人体钾摄取不足时,钠会带着许多水份进入细胞中,使细胞破裂导致水肿。血液中缺钾会使血糖偏高,导致高血糖症。另外,缺钾对心脏造成的伤害最严重,缺乏钾,可能是人类因心脏疾病致死的最主要原因。

人体缺钾的主要症状是:心跳过速且心率不齐,肌肉无力、麻木、易怒、恶心、呕吐、腹泻、低血压、精神错乱、以及心理冷淡。

儿童每日应摄取钾1600毫克,成人每天2000毫克,含钾的食物包括乳制品、鱼、水果、豆科植物、肉、家禽、未加工的谷物、绿叶蔬菜等,比如杏、香蕉、啤酒酵母、糙米、无花果、蒜、葡萄干、番薯等。镁有助于保持细胞内的钾,而摄入过量的钠、酒精、糖类;服用利尿剂、轻剂、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心理压力过大会妨碍钾的吸收。

三、體內缺鉀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後果有多嚴重

血清鉀濃度低於3.5mmol/L,稱為低鉀血症.低血鉀多見於長期禁食或少食,鉀鹽攝入不足;大量嘔吐,腹瀉和長期應用速尿等利尿葯致鉀排出過多而引起.臨床表現以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為主的病癥,失鉀越多越快或同時伴有Na+,Ca+濃度增高,則癥狀更明顯,低鉀血症常與原發病的癥狀相混雜,易延誤診斷,應加以重視.靜脈補鉀時,尿量須在30ml/小時以上,切勿過快或過量,嚴禁靜脈推注,只可緩慢滴注.低鉀血症的常見癥狀有 1.四肢軟弱無力,軟癱,腱反射遲鈍或消失,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 2.神志淡漠,目光呆滯,嗜睡,神志不清. 3.噁心,嘔吐,腹脹,腸麻痹. 4.心悸,心律失常.

四、新华联科技奖

2013年,评选出第二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丁悌平、裴荣富、张荣华、廖椿庭、卢耀如等5人获得杰出成就奖,每人奖金10万元;吴珍汉、金小赤、刘成林、聂凤军、张岳桥、王贵玲、王学求、雷明堂、王晓红等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和汪民副部长为第二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并合影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丁悌平研究员在同位素测试实验工作

丁悌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改进硫、硅同位素测试技术,创建硅同位素地球化学体系,修订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国际公认的突出成果。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1996年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裴荣富院士在办公室

裴荣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和成矿学研究,在国内外主持五项重大矿产勘查工作,首次在国内开展30余个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为指导地质勘查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论证。近20年专攻超大型矿床成矿学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及其全球成矿体系。曾多次获有关部门表彰和奖励,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

张荣华研究员在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用自主研制的获奖设备进行高温高压实验

张荣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研究。开创地球化学动力学新领域,自主发明仪器,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和高温高压流体实验室。在高温高压流体和流动反应原位探测装置、方法和整合技术,临界区水性质影响矿物与水反应速率,高压高温原位观测和实验模拟金属分带、来源迁移堆积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以排名第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汶川地震后廖椿庭研究员在映秀灾区工作

廖椿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地质力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地应力测量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地质力学在工程中的创新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985年获地质矿产部劳动模范和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992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卢耀如院士在云南石林进行地质考察

卢耀如: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岩溶及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誉为“喀斯特卢”。参加并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研究,为岩溶地区的开发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二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福建省“6・18”突出贡献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吴珍汉研究员考察夏威夷现代活火山

吴珍汉: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大陆动力学及应用研究,在西藏当雄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青藏铁路沿线活动断层勘测与工程稳定性评价、羌塘盆地油气地质构造保存条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隆升过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和显著社会效益。

金小赤研究员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生物地层学、沉积和古地理学研究。对冈瓦纳相沉积和生物在中国的分布、冈瓦纳裂解地块在中国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贴过程以及特提斯的发展和演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对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环境变化以及相应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也有一定的研究。

刘成林研究员考察勐野井钾盐矿

刘成林: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钾盐成矿规律、第四纪盐湖演化及大陆表生成矿等科研与调查。合作发现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钾盐矿床-罗北凹地钾矿,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层高产富钾卤水矿;合作提出“深盆迁移成钾”和“裂谷小盆地成钾”等理论认识,建立盆地找钾模型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第四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聂凤军研究员(右一)在内蒙古毕力赫矿区对学生进行野外指导

聂凤军: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在中蒙边境及邻区铜、金和银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评价预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地壳再造与成矿作用模型,并且将其成功引入找矿勘查评价;主持境外巨型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调查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计划提供支撑,为制定全球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岳桥研究员在浙江野外开展前寒武纪基底构造研究工作

张岳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盆地构造和区域大地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东缘地貌边界带新构造演化、华北地区新生代构造、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中生代构造、郯庐断裂和胶莱盆地白垩纪构造、华南地区中生代大地构造、中国东部侏罗纪陆内变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王贵玲研究员(中)野外工作

王贵玲: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积极组织科研地调工作,不断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主持各项科研地调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4部。首次编制地下水系统划分技术导则,对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进行整体划分和特征详细论述,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我国北方地下水系统对比研究。

王学求研究员室内工作

王学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在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纳米地球化学、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性成果,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发现提供了重要找矿靶区。担任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领导了地球化学界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为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雷明堂研究员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在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机理与发育判据实验测试技术、基于岩溶管道裂隙系统水(气)压力实时监测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岩溶塌陷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和突破。

王晓红研究员展示3D打印的硅蛋白模型

王晓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新技术研究及其标准物质研制。近几年,与德国美茵茨大学Mueller教授合作,启动了我国硅质海绵骨针矿化机制和在生物医学领域仿生应用研究新领域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矿化―材料”实验室,以多学科交叉实现了地球科学的延伸,为地球科学造福于人类开辟了新途径。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40多篇,其中国际SCI论文60多篇;主译出版专著1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