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找矿取得重大进展

易金矿业网 2023-06-07 18:54 编辑:admin 299阅读

(2)找矿取得重大进展

2011~2013年,我国15种主要固体矿产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共计451处,其中大型矿产地162处,中型矿产地289处。煤炭勘查新增大中型矿产地167处、铁矿55处、铜矿16处、铅矿20处,锌矿31处,铝土矿12处,钨矿8处,锡矿7处,钼矿43处、锑矿7处、金矿68处、银矿31处、硫铁矿3处、磷矿35处、钾盐2处。石油天然气勘查新增大型油气田共12个,其中油田和气田各6个。

过去三年,石油累计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9.48亿吨,在2010年探明地质储量基础上增加22.8%(表2-1)。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油田为中石油长庆姬塬油田、中国石油塔里木哈拉哈塘油田、中国石油长庆安塞油田、中国海油天津蓬莱9-1油田、中国石油长庆靖安和中国石化华北红河油田。

三年来,天然气累计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2.30万亿立方米,在2010年探明地质储量基础上增加33.1%。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气田为:中石油西南敏余碰安岳气田、中国石油长庆靖边气田、中国石化西南成都气田、中国石油塔里木克拉苏气田、毁渗中国石油长庆苏里格气田和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元坝气田。

页岩气勘查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设置页岩气探矿权52个,面积16.4万平方千米。2013年,全国页桥谈岩气勘查投入超过82亿元,累计生产页岩气2.5亿立方米,施工各类钻井280余口,已建成10亿立方米产能,页岩气开发步入规模化阶段。

煤炭累计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886亿吨,在2010年查明资源储量基础上增加14.1%。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50亿吨的煤炭矿产地包括: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汉水泉勘查区、新疆准东煤田奇台县大井矿区三井田、陕西榆横矿区红石桥-魏家峁勘查区、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五一牧场勘查区、新疆准东煤田吉木萨尔县芦草沟勘查区、新疆哈密市沙尔湖煤田东部二区和新疆准东煤田奇台县黄草湖勘查区。

铁矿累计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92.5亿吨,在2010年查明资源储量基础上增加12.7%。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5亿吨的铁矿矿产地:辽宁鞍山市千山区陈台沟铁矿、河北滦县司家营南区-大贾庄铁矿和山东兖州市翟村矿区。

铜矿累计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507万吨,在2010年查明资源储量基础上增加18.7%。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50万吨的铜矿矿产地:云南迪庆普朗铜矿首采区、西藏墨竹工卡县荣木错拉铜矿、黑龙江嫩江县铜山铜矿、新疆哈密市土屋铜矿床和西藏墨竹工卡县邦铺铜矿。

铅矿累计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390万吨,在2010年查明资源储量基础上增加25.2%。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50万吨的铅矿矿产地为新疆乌恰县乌鲁干塔什铅锌矿。

锌矿累计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2396万吨,在2010年查明资源储量基础上增加20.7%。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50万吨的锌矿矿产地为新疆乌恰县乌鲁干塔什铅锌矿、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昭通市铅锌矿和甘肃中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石洞沟铅锌银矿。

铝土矿累计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3.07亿吨,在2010年查明资源储量基础上增加8.2%。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5000万吨的铝土矿矿产地为贵州清镇市猫场铝土矿区平桥矿段。

金矿累计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2396吨,在2010年查明资源储量基础上增加34.9%。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50吨的金矿矿产地:山东莱州市西草坡曲家金矿区、山东招远市玲南矿区、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浩尧尔忽洞金矿、甘肃万方黄金开采有限公司宕昌县竹园北金矿、山东玲珑金矿田水旺庄矿区、新疆金川矿业有限公司新疆伊宁县金山金矿、山东玲珑金矿田东风矿床171号脉金矿和山东莱州市腾家金矿。

磷矿累计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30.8亿吨,在2010年查明资源储量基础上增加16.5%。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超过1亿吨的磷矿矿产地:贵州开阳磷矿洋水矿区东翼深部勘查、贵州瓮安县玉华乡老虎洞磷矿、湖北兴山县兴神磷矿瓦屋磷矿区、湖北宜昌磷矿浴华坪矿段、四川雷波县小沟磷矿区和贵州织金县新华矿区。

表2-1 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注:石油、天然气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我国地震灾害主要原因

( 一) 发生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

据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地震年表,我国有历史记载的地震为 8137 次,其中

1004 次为破坏性地震,8 级以上地震 22 次,约占全球历史记载地震的 35%。20 世纪中国发生 6级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7 ~7. 9

级地震100 余次,平均每年1 次,8 级以上地震9 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 8. 6 级地震 ( 1950 年 8 月 15 日) 。

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面积达 3. 12 ×106km2,全国 70% 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该范围,特别是一些重要城市如: 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等,位于烈度为Ⅷ度的区内。

( 二) 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

总体上,我国大陆上发生的地震具有明显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

( 1) 20 世纪 100 年间发生的 9 次大于 8 级的大地震,除 2 次发腊歼圆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其余 7 次均发生于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部省区。

( 2) 1949 ~2000 年发生的大于 7 级的地震 52 次,20 次发生于台湾东部海域,25 次发生于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省区。

( 3) 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也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除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对少得多。

( 4) 根据断层位移量和原地应力测量结果,我国大陆西部的构造活动强度比东部地区高 5 ~6 倍,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为东部地区的 70 倍。

( 5) 20 世纪 100 年间,中国大陆发生的 300 多次 6 级以上的地震,西部地区为 250多次,占改握 83%。

图1-5 害国地震灾中死亡人口(1949~2000)

我国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强于华南,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底岩石性质不同是一个重要因素。华北地区基底以结晶花岗岩为主,脆性相对较强; 而华南地区基底时代较新,岩石以具有韧性的浅变质岩为主。

( 三) 灾害损失表现为东重西轻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了地震灾害损失必然是东部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损失最为严重 ( 图 1-5) 。

从图

1-5 可以看出,人口密度≥400 人/km2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 200 ~400 人 / km2的地区的 10 倍; 是人口密度

100 ~200 人/km2地区的 100 倍。总体而言,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所以,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自 1949 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死亡人口总体下降,而经济损失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

6 级以上地震的袭击。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度Ⅷ度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 1/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

46%,其中 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占70% ; 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 9

亿。可见地震灾害隐患的严重程度。

( 四) 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由于东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

300 年,西部为 100 ~200 年,台湾为几十年。我国大陆地区在 20 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 4 次大地震活跃幕。每个活跃幕一般持续 10

~20 年,有活动高潮与低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以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为例。15 ~ 18

世纪,华北地区的地震主要集中在汾渭、山西- 延庆 - 怀轮塌柔、燕山山前及秦岭,而华北平原没有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19

世纪初,强烈活动地区发生转移,6 级以上地震全部在华北平原及燕山山前地带。据原地应力重复测量发现,20 世纪 60 ~70 年代,NNE

向构造带应力下降,而 EW 向构造带应力增大,导致6 级以上的地震出现,如渤海 7. 4 级 ( 1970 年) ,海城 7. 3 级 (

1975 年) 和唐山 7. 8 级( 1976 年) 等大地震群发现象。在 20

世纪末,据唐山、邢台、滦县、北京顺义等地的原地应力测量结果,这一地区地壳活动强度有减弱趋势。

让所有人能看明白的地震成因解释,沉积区域内部沉积物沉积量的大小,决定了地震能量大小的释放。沉积区域是地震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沉积区就如人的胃,它吞进去巨量的有机物质,就相当于人吃了饭食物,才会浑身有力量。

所有的断裂带,都与沉积区域相连,有断裂带的地方一定存在沉积区域,断裂带上是地震后造成的,这就是说,地震与沉积区域极其密切,另外,所有的能量物质都出自于沉积区域。石油,煤炭,天然气,铀矿等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陆地地震的能量,全部来自于沉积区域。不难发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地震。地发生在沉积区域的边缘,中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或陆盆地,准格尔盆地的周边,地震不断,所有陆地的地震无一不与沉积区域有关。

地球内部存在着很多的能量物质,这些能量物质被人们用作热能、动力的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人们根据这些物质的特性,进行人为的释放这些物质的能量,制造了机车,发电,发热,以及炸药,炮弹等等,都是根据物质的属性,让物质转变成能量。说到这里,难道这些物质的能量必须需要人为么?不是,只要人们能做到,大自然早就做好了,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做到让能量物质释放能量,那么,大自然也一样可以做到,那么,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就可以自然的释放能量,地球内部存在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可燃冰,铀等能量物质,他们会按照大自然自身的释放过程释放能量,这个能量的自发式释放能量的现象怎没有了?这难道不是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的现象?

大自然是神奇的,人们能做到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开采出来,然后对其进行能量释放,制造成热,电,动力,同样,大自然自身也可以完成这个能量的释放,也可以有地热,雷电,动力,这就需要思考了,大自然自身所做的这些,雷电看到了,地热发现了,但可是,大自然自衫搏顷发释放的“动力”,怎就没有了呢?

假如说,地震是板块运动挤压能量形成的,那么,问题就来了, 注意看,地球内部能量矿物质自发释放的巨大动能去哪里了?巨大动能在地球表面产生的现象去哪了?

地震研究学者以及地震成因的科普学者,为什么极力去忽视这一关银悄键性问题,更甚至在故意逃避。这很值得深思,再深思。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边缘,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饥穗帆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烂雹交界地带,板块运动族轿相对活跃,因此地震发生频繁。

为什么说郭德胜彻底了地震成因?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天然地震,火山爆发地震,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这四者存在相同点,那就是,都是地球内部能够释放能量的物质发生了巨大能量的释放,而事实已经证明,地球内部委实的存在可以燃烧,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质,并且这些能量物质是集中的,诸如瓦斯,天然气,石油,核弹的铀矿等等物质,只要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造成地壳的震动,火山内没有这样的特殊物质,就一定不会爆炸,煤矿内没有瓦斯,也不会爆炸,纯粹的岩石也不会爆炸,这就是说,地球内部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可以发生燃烧爆炸、释放能量物质的存在,那么,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世界的所谓地震专家,其实就是瞎子摸象,不顾事实的编造各种谎言。

   所有的地学奥秘,都是因为被“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和转化关系?”这个地学基础“空白”所掩盖,任何研究学者明白了这个“空白”,几乎所有专业学者都能很容易知道地震奥秘以及地学的其他奥秘了。不是因我有超人的智商,只是让我偶然的发现,发现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领域存在的巨大“空白”,而这一发现,彻底打开地球科学的大门,势不可挡。也由此而得出,板块学说不能成立。

知网收录的论文: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3051145739@qq.com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岁蠢激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积、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乎袜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积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档厅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积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积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四.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据新闻媒体报道,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童玉明, 邱明. 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贡献[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0(1).

2. 彭省临, 刘亮明. 论地洼学说的历史贡献[J].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1999, 030(004):345-349.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