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勃莫来石形成原理?

易金矿业网 2023-03-05 10:56 编辑:admin 243阅读

一、托勃莫来石形成原理?

托勃莫来石,成分中的硅可被铝取代。层状结构,层间距随含水量的不同而改变。属斜方晶系,有块状、纤维状、粒状或板状。

制作方法

如14A托勃莫来石为5CaO·6SiO2·9H2O,在无二氧化碳的空气中加热至55±5℃变成11. 3A托勃莫来石5CaO·6SiO2·5H2O,至25~450℃变成9.3A型,超过730℃,则晶型转变成硅灰石。含SiO2质材料和含CaO质材料在110~140℃水热条件(压蒸)下,主要产物是11.3A的托勃莫来石,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片状结晶

用途

耐火材料、陶瓷、冶金、铸造、电子等行业,具有耐高温、强度高导热系数小,节能效果显著等特点,适用于石油裂解炉、冶金热风炉、陶瓷辊道窑、隧道窑、电瓷抽屉窑、玻璃坩埚窑及各种电炉的内衬,可直接接触火焰、经有关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及使用,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

二、硅灰石的用途有哪些?

硅灰石粉的用途性能:

1、硅灰石添加剂的用途

硅灰石用作添加剂在很多行业,如磨具磨料用针状硅灰石粉添加剂、水泥混凝土添加剂、玻璃原料添加剂、油漆涂料添加剂等。

2、硅灰石的造纸用途

全球造纸用木材资源匮乏日趋严重,填料的加入能够降低纸张的制造成本,同时还可赋予纸张不透明度和印刷适印性等一些特殊的性能,所以,造纸用硅灰石填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硅灰石粉耐磨用途

用硅灰石粉超细、硅灰石粉超长、高活性硅灰石矿物纤维制备耐磨地坪,提升地坪耐磨与耐腐蚀性能。

4、硅灰石在塑料中的用途

硅灰石在塑料中的用途典型用于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异戊橡胶、乙丙橡胶、丁橡胶等生产,提高耐磨和抗划伤性能;提高抗冲击强度、良好的电、热绝缘体;提高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提高表面光洁度;补强作用,并能提高增白效果;提高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披断伸长率、耐磨耗等性;改善润湿和分散性能,可参与硫化,增强交联和补强作用。

5、硅灰石粉在涂料的用途

硅灰石粉用于防腐涂料、隔热涂料、建筑漆、船舶漆、电气绝缘漆等。具有耐磨、耐腐蚀、抗紫外线;提高表面光泽度、放水侵蚀和缓冲PH值的性能;遮盖、增量作用、防开裂;抗老化、延长涂膜寿命;提高热稳定性;减少粘结物质的消耗。

三、安庆的地理

安庆地区地貌大致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岗地)、平原几个部分。

中山主要分布于岳西、潜山、太湖、宿松境内,均属大别山系。低山是区内分布最广的一种山地类型,成因也十分复杂。分布于桐城――潜山――太湖深断裂西北侧的多为断块山;怀宁、宿松境内的低山,多为侵蚀低山;少部分为溶蚀低山,它们都属大别山支脉。

丘陵的海拔大都在300~500米之间。一亚类起伏较大,相对高大于100米,脉络清晰,延伸较远,北东走向,可称高丘陵。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前桐城――潜山――太湖南北侧,岳西县天堂镇西侧;另一亚类起伏度小,相对高度小于100米,切割破碎,走向多变,随河谷流向而变,通常称低丘陵。主要分布于太湖县花凉亭水库周围,潜山县野寨、古井、牌楼等乡,桐城市童铺、新安、姚榜三角地带,怀宁县七里湖和皖埠水库邻近地区。

区内台地海拔一般小于150米,相对高30~80米左右,分布于宿松、太湖、望江、怀宁等县的沿湖地带。平原分布于长江沿岸及其支流华阳河、皖河、尧渡河、秋浦河、青通河等下游地带,以及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等湖滨地区。 在对1000多个矿(床)点、矿化点的普查和详查中发现,境内矿种主要有铜、铁、金、银、钼、铅、锌、钴、镍、铀、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重晶石、硅灰石、白云石、红柱石、磷、玻璃石英、石墨、瓷土、硅线石、金红石、蓝晶石、透辉石、透闪石、蛇纹石、烟煤、无烟煤、石煤、泥炭、天然气、矿泉水等。探明储量的主要有铜矿、铁矿、铅锌矿、金矿、银矿、钨钼矿、钴矿、煤矿、石煤、磷矿、硫矿。

安庆市有各类矿产资源70余种,其中非金属矿藏中肥料、建筑材料、化工原料、美术工艺原料等种类储量大,品种全,品质优,为全省之最。安庆市各地均有矿点分布,其中怀宁较多。怀宁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等均较丰富。 安庆市内种植业可分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两大类,粮食作物有水稻和旱粮作物如麦类、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茶叶、蚕桑、麻类等。

安庆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0420.3平方公里(折合3063.02万亩),其中可利用生产用地为2239.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可利用水面),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可利用土地4.08亩;非农用土地面积为823.5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区内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其中栽培农作物品种520多个,木本植物品种800多个,畜禽品种20多个,淡水鱼类84种,还有数千种野生动植物。

建国前,在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下,大部分土地为地主阶级占有,农民被剥削,受压迫,进行带有强制性的劳动。同时由于生产方式原始,耕作技术粗放,因而安庆地区的农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只有3.10亿元(折新币),粮食总产量仅54.3万吨,平均亩产90.5公斤;油料总产1.76万吨,平均亩产25.5公斤;棉花总产1660吨,平均亩产6公斤。广大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常年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建国后,进行土地改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9年来,安庆地区农业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57年,粮棉油等种植业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这一阶段,完成了土地改革,开展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7年,全区粮食总产113.65万吨,比1949年增长109.3%;棉花总产24.74万担,增长645.5%;油料总产47.9万担,增长35.5%。1958~1978年,农业生产处于长期徘徊局面。这一阶段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随意改变基本核算单位,推行平均主义,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多年徘徊不前。20年间,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速度只有1.7%。1979~1988年,农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确执行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从而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业持续增长、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的新局面。

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213.1万吨,比1978年增长16.2%,比1949年增长292%;1987年棉花总产4.41万吨,比1978年增长80%,比1949年增长230%;1987年油料总产8.64万吨,比1978年增长116%,比1949年增长400%;1987年出栏肥猪146.35万头,比1978年增长40%,比1949年增长960%;198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16.17亿元,比1978年增长51%,比1949年增长420%;1987年全区农村人均收入369元,比1978年增长338%,净增284.8元。另外,农民随着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改善,消费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农村在社会经济技术和物质方面均具有一定基础,为今后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截至2009年,安庆市建立市、县两级粮食储备制度。实施水稻、棉花产业提升行动,粮食总产增长13.7%,棉花总产增长52.1%。畜牧渔业推广生态、规模养殖,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分别增长18.1%和18.9%。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4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12个。农村土地流转加速,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0万亩,集约化水平全省领先。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提高到40%。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贫困人口54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沿江泵站14座,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1座,建成“村村通”公路4533公里,解决71.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农村沼气发展到9.18万户。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扎实推进,村庄规划整治取得实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血防造林和沿江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由34.5%提高到36%。 早在东汉年间,境内已有采矿、冶炼、砖瓦、陶瓷、土纸和丝棉织品的生产。唐、宋时期,贵池、宿松等地的冶铜、铁、铅业较发达。李白《秋浦歌》中“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就是描绘贵池一带冶炼工场的情景。南宋时,造纸业开始兴盛,贵池的白麻纸在唐、宋两代均为贡品。铸钱场所则分布于贵池、怀宁和宿松,以江南永丰监和江北同安监(今铜陵市枞阳县会宫镇境内)最享声誉。铁、竹、木农具及生活用具制造的历史也很久远,潜山竹席和竹编在汉代就销往国外。明、清时期,境内缫丝、纺织、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到民国初年,机织土布已年产数十万米。

安庆工业起步于1861年,就囊括了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官督商办和商办3种典型形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安庆南庄岭一带,创设安庆内军械所,云集了诸如徐寿、华衡芳、李善兰等中国一流的科学家,为中国最早的官办“洋务”之一,开创了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和造船工业。当年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全国最早的近代机械工业,次年建造了我国第一台蒸气汽机和第一台机动船。安徽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安庆在安徽最早创办邮政局(1875)、电报局(1875)、电厂(1907)和自来水厂(1910)。光绪三年(1877年),安徽首家以机器采煤的池州煤矿,为官督商办企业,共经营14年。其后,又相继出现20多家矿业公司。光绪三十至三十四年,为安庆近代工业发展高潮时期,源长织布公司、万新炼蜡公司等11家商办工业陆续开办。20世纪20年代中期及抗日战争以后,安庆工业曾出现短暂的高涨,但很快又复归衰落。

安庆近代工业因政治、经济环境动荡,资本投入重商重利、产业配置脱离本地资源优势,以及近代工业的技术先进性未能充分显现等缘故,故就整体而言,其消沉与兴盛几乎是相伴出现的。抗日战争以后的十几年间,安庆民族工业趋于凋败,经济日渐衰落。1949年,工业总产值221.9万元。

建国以后,国家对私营工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和统购包销,对个体手工业采取组织联营、联产联销等办法,促使了区内工业的复苏。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的195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16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1倍。

1958年,区内工业管理体制作第一次大调整,兴建了一批小化肥、小农机、小煤窑、小水泥、小钢铁等“五小”工业。由于“大跃进”时期的政策失误,到“二五”计划末期,工业总产值却降至9173万元。后经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又上升为1.34亿元。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全区工业发展十分缓慢。起初3年,工业生产处于全面动乱与停顿状态。直到1970年,工业管理体制进行第二次大调整,重新强调发展地、县两级的“五小”工业,故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亿元,1975年上升到2.98亿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工业企业实行整顿和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一批轻工企业,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7年,全区工业企业(包括乡办)共有2060个,职工13.3万人。当年实现利润总额8876万元,其中独立核算的全民、集体所有制和乡镇企业分别为4700万元、2749万元和1427万元。

截至2012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5.1亿元,增长21.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02.5亿元,增长3.5%;集体企业6.4亿元,增长16.1%;股份制企业292.9亿元,增长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6.2亿元,增长30.5%。重工业增加值267.6亿元,增长16.7%;轻工业增加值187.4亿元,增长28.4%。

安庆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98.67,比上年提高34.2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26.3亿元,增长40.9%;实现利税165.9亿元,增长22.4%,其中利润80.4亿元,增长31.8%。 安庆地区商业历史悠久。北宋时,舒州人“善商贾”。南宋后期,安庆为府、县(怀宁)治所,城中“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为长江北岸商业重镇。清初定为安徽省会,商业更为发达,除省、县城外,一些重要集镇也逐渐繁荣。如桐城县枞阳镇(今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为县之首镇,系6县水口,“百货攸集”;桐城县青草塥,在丰水季节为皖西、鄂东土特产的集散地;怀宁县石牌镇为潜山、太湖、宿松的通道,常年“商贾云集,贸易兴旺”。

乾隆、嘉庆年间,徽州人在安庆一带经商甚多,时称“徽帮”或“徽商”。安庆城较大的钱庄、当铺、绸缎庄、布店、纸坊、茶叶店、南货店皆为徽商开设,他们资金雄厚,经营行业广泛,掌握着金融及大批物资,操纵了市场。区内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贵池、东流等县,均有徽商开设的店铺或与徽商有贸易往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签订,安庆成为对外商埠。英、美、日、德等国商品源源不断涌来,区内城乡几乎无货不“洋”,国货则遭排斥和淘汰。

民国初期,安庆城有商店1100多家,被列为安徽四大市场之一;池州城内有钱庄、布店、日杂商店800多家;宿松县城关有商店500多家;岳西县衙前有商店60余家;至德、东流共有商户2100多家;怀宁石牌镇有大小商店800多家。

抗日战争时,安庆及沿江集镇为日军侵占,随即成立了“安庆物资统制委员会”,并开设“洋行”,用来控制经济、垄断市场。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老店复业,商业稍有复兴。但不久内战发生,通货日益膨胀,货币贬值,商业又陷入黯淡境地。到民国38年(1949年)3月,全区有私营商户14577户,从业人员22908人,年营业额为5837万元(折新人民币)。

建国后,区内商业几经曲折而逐步兴旺起来。1950年专区成立烟酒专卖管理处及百货、土产、粮食、花纱4个专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商业网点,逐渐形成了国营商业体系。1956年完成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小商贩的合作化。1958年实行“大跃进”,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合并,合作商店升为国营,商业网点减少,集贸市场被取消,使全区商业遭受严重挫折。1961年恢复供销社系统和合作商店,增加了网点。1962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放了一部分集贸市场。到“文化大革命”时,因全面限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集贸市场再度关闭,商业战线又遭破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区内逐渐建立起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新体制。国营、新老集体、私营、个体、联营各种类型商业都得到发展,促使了商品流通领域的兴旺发达。到1987年底,全区商业批发站、公司、商店、贸易中心和新老集体、私营、个体等商业企业达6万余个,从业人员121691人(含乡村32725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55862万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4.1、5.3和26.6倍。

截至2009年,安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4.5亿元增加到243亿元,年均增长16.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748亿元和372亿元,净增453亿元和146亿元。进出口总额由1.6亿美元增加到5.2亿美元,年均增长26.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8.9亿元,是前五年3.34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