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工程位置

易金矿业网 2023-07-02 14:26 编辑:admin 60阅读

一、古代水利工程位置

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创。

灵 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位于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创造了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二、古代 水利

秦代始置都水官,掌“陂池 灌溉,保守河渠”,汉都水之职有长、丞、令、掾之别, 隶属于太常、少府及水衡都尉,地方上也有设置。

汉 成帝时设左右都水使者各一人,统辖各类都水官吏, 东汉时改都水使者为河堤谒者,主管河防工程。

晋 武帝时始置都水台,掌管舟船及水运等事务,宋齐梁 陈因之。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称都水监,唐沿之。主管官称使者,下有河渠、舟楫二署,各设有 令、丞。“凡虞衡之采捕,渠堰陂池之坏决,水田斗门 灌溉,皆行其政令。”

宋辽金元亦沿之,惟金元称使者 为监,称其副手为少监。称派驻地方或河道的分支 机构为外监、分治监、或行都水监。

明、清设都水清吏司,并水部与都水监之职责为一。

三、古代水利工程介绍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为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创。

灵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四、古代中国一水利工程设计精巧

都江堰水利工程。

中国最成功的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战国时期,就在四川。

都江堰位于岷江之上,距离四川省成都市市区大约56公里,它负担着整个四川盆地中西部千万亩农田的灌溉工作。这个始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在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都江堰,这个造福了中国人的历史悠久的古代水利工程,采用的是无坝引水,可以说是全球水利工程的鼻祖。整个都江堰包括飞沙堰、鱼嘴以及宝瓶口这三大部分,它充分的解决了周边大部分地区的水利问题,这个始建于战国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文化延续的一大瑰宝。

五、古代水利工程建设

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促进了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