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地质环境工作更加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找水打井,急民生之所急
1.全力以赴,抗旱找水打井赢得社会赞誉
图1 徐绍史、姜大明、钟勉等领导出席抗旱找水打井启动仪式
2010年9月以来,山东省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国土资源厅充分发挥技术、装备、人才优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的支援和配合下,迅速集中水工环专业技术力量,调集先进物探和打井设备,紧急开展了应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动(图1)。自2011年2月7日起至4月中旬,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共完成的1492口抗旱井,钻探总进尺18.4万米,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抗旱井日出水量达87.9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27.8万亩,解决了山东省严重干旱地区70.98万人和51.7万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为全省抗旱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应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动极大地提升了党和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形象,受到全省上下一致好评,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吃水不忘掘井人,旱区群众怀着感恩之情,自发地向找水打井队伍致信感谢、赠送锦旗,自发组织慰问打井队伍,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密切(图2和图3)。在国土资源部北方4省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总结表彰会上,山东省的工作得到了部领导的高度赞扬,有32个单位、151人先进榜上有名。
图2 俺也尝一尝
图3 尝尝俺们的水果
2.再接再厉,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作稳步推进
在应急抗旱打井工作圆满结束后,为彻底解决丘陵地区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省政府决定利用两年的时间,在全省12个市、80个县勘查找水定井3831口。省国土资源厅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丘陵地区勘查找水工作方案和打井招投标工作方案,对勘查定井任务进行分解,实行单位分工承包制,派出90支共千余人的物探找水定井组,对打井靶区开展物探勘查定井(图4)。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定井数3184口,占定井总数的90%。同时,组织所属地勘队伍在土地综合整理项目示范区内的找水打井工作35口,累计进尺7552米,总出水量每小时775立方米,可以解决约82214人的吃水困难。本次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作将基本解决山东省丘陵地区人畜用水困难问题。
图4 挑灯夜战
二、开展地质环境调查,服务农村城市发展
1.济南市城市地质调查项目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积极申报开展了济南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该项目以服务于社会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济南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地质问题开展,分为城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与模型建立、保泉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城市地铁及城市轨道工程选址专项地质调查、城市地质环境容量及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6个专题展开实施。采用高精度多波段遥感解译、大比例尺地质测量、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钻探、物探、化探、岩矿测试等多学科多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分专题分步骤实施。目前,该项目在城市地质结构可视化模型建立及地下空间有效利用、城市供水安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2.开展海岸带填海造陆适宜性评价调查
填海造陆是沿海地区为缓解用地紧张而采取的一项开发举措,但对环境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为更好地节约集约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东营市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开展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填海造陆适宜性评价。在查明海岸带地质环境现状、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等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环境条件、黄河水动力和沉积条件、近岸海洋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填海造陆适宜性评价(图5)。通过该项工作,明确了东营市填海造陆最适宜的区域为莱州湾西岸东营市开发区和垦利县开发区海岸带,基本适宜的填海造陆区为东营港区、广利港以南、垦利生态渔业区紧靠海港和开发区附近,同时指出了不适宜填海造陆地区。为东营市城市和港口发展战略、海岸带区域功能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依据,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地质环境基础资料。
图5 海岸带填海造陆适宜性评价调查
3.潍坊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
根据国土资源部指示精神,潍坊市政府本着以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扶持当地热泵企业发展、热烈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为目的,决定在潍坊市城建区范围内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工作,并将该项目列入潍坊市城建重点项目。项目调查工作,采用综合勘查技术方法,利用地热地质调查、钻探(图6)、井孔测温、地温测量、抽水试验、回灌试验、现场热响应试验、岩土物理、热物性参数试验、水质分析等手段,基本查明了工作区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赋存条件,取得了大量基础数据。项目成果对合理开发利用潍坊市城区浅层地温能具有重要意义,极大推进了潍坊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进程。潍坊市政府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各种手段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采用“低碳节能小区评比”等系列活动明确支持和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系统,实施每平方米给予不同程度的金额补贴,建立了节能专项资金,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单位按初投资规模给予资助,按节能效果给予奖励,节能投资项目实行无偿补助,电力方面优惠。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到目前为止,潍坊市已建或在建的地源热泵供暖(冷)面积已达300余万平方米以上。
图6 潍坊浅层地温能调查正在施工中的钻探取心
三、加强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
1.筹措资金,加大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
2011年以来,省国土资源厅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遗迹保护力度。一是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2011年来,国土资源厅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制订工作方案和调查规范,举办培训班,对12个市的56个山地、丘陵县(市、区)及4个开发区开展了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图7),目前,各县(市、区)资金已基本到位,野外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二是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在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山东省采取省奖励补贴一部分、相关市、县配套一部分资金、涉险农户自筹一部分资金的资金筹措方式,对涉及12个市、27个县(市、区),危及2978户居民和1所乡中心小学11000人生命财产安全的4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搬迁避让治理。目前,省国土资源厅已落实下拨了奖励补贴资金2038万元,搬迁避让工作正在各地积极推进,部分已完成搬迁房屋建设并搬迁入住(图8)。三是加大地质遗迹保护资金投入。2011年,省国土资源厅积极争取省级地质遗迹保护专项经费5000万元,用于济南华山、烟台栖霞山等10个省级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山东省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力度、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水平将得到大幅提高。
图7 地质灾害调查
图8 济南历城区拔槊泉山体滑坡搬迁工程
2.攻坚克难,再塑泉城一城山色
济南市山石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在为城乡建设提供资源保障的同时,也对地质地貌景观造成较大破坏,过度的开山采石导致大量山体产生破损。这些破损山体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与建设美丽泉城的要求极不相称。自2007年开始,该市投入资金9.5亿元,其中财政投资6.8亿元,市场化运作投资2.7亿元,完成了重点区域108座破损山体治理任务,共治理破损面积1540万平方米,其中破损平面面积1076万平方米,破损立面面积464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木244.35万株、灌木288.39万株,铺种草坪311.38万平方米,喷播草种6.8万平方米。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生态地质环境,恢复了地质地貌景观,提升了城市形象(图9)。同时,整理造地1910亩,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9 破损山体治理前后
3.消除隐患,开展燕翅山地质灾害治理
燕翅山是山东省威胁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于铁矿矿山开采和人为堆积废渣与垃圾而形成采空塌陷、崩塌、山体裂缝、渣土堆不稳定边坡等多种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到山东省高检院、山东省警官学校、姚家小学、友谊幼儿园等17家单位、16栋楼房、61间平房、3610余人的安全。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燕翅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才利民省长、徐绍史部长等省部领导多次亲自到燕翅山实地检查指导,要求全力抓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省国土资源厅认真贯彻省部领导指示,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近7000万元,克服资金短缺、治理难度大、施工危险大等困难,扎实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对采空区塌陷、崩塌、山体裂缝、渣土堆不稳定边坡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美化绿化了山体,极大地改善了周边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