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是哪种岩石,变质岩还是岩浆岩,资料书

易金矿业网 2023-02-01 22:07 编辑:admin 234阅读

一、金刚石是哪种岩石,变质岩还是岩浆岩,资料书上说是岩浆岩、、可是它不是钻石的原料吗,应该属变质岩才对?

金刚石产于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特殊的碱性岩浆岩,它产于火山喷发的通道内,所以金刚石是岩浆岩

二、什么岩石有钻石?

在自然界绝大多数矿产资源都产在岩石中。在岩浆岩,火山岩,变质岩中较多。而沉积岩中主要有煤,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钻石也叫金刚石,它的成矿过程需要高温和高压。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金刚石矿绝大多数含在与火山活动的构造类岩石:金伯利岩中。所以在金伯利岩中可能有钻石。

金伯利岩,是一种的超基性岩,是具斑状结构和或角砾状构造的云母橄榄岩。1887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旧称角砾云母是产金刚石的最主要火成岩之一。而南非这种火成岩分布广,这也就是为什么南非生产钻石的原因。

金伯利岩(kimberlite)。旧称角砾云母橄榄岩。是一种超基性的火山岩,是目前主要的产金刚石(钻石)的岩石1887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ey旧称角砾云母橄榄岩。是产金刚石的最主要火成岩之

三、区域变质作用的岩石类型有哪些?

区域变质岩 中国区域变质岩系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复杂,由不同原岩建造,经受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改造而成。中国变质岩系特征、变质作用与中国大陆地壳演化关系等,董申保等(1986)、程裕淇等(1990、1994)已做过系统总结。董申保等(1986)将区域变质作用划分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和埋深变质作用等四类,并划分出不同变质相(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亚绿片岩相),变质相系(低压相系、中压相系、高压相系)及超高压变质作用等。近10年来,我国对变质岩及变质作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大别―苏鲁地区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确定了超高压变质带的存在,在秦岭―大别地区及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发现并确定高压蓝闪片岩带的存在,不仅推动了中国对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研究,而且促进了与其相关的造山带、大陆地壳构造形成演化的研究。本章将按时代概述变质岩系的分布及榴辉岩、蓝闪片岩、麻粒岩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变质及变质作用的时空演化做初步探讨。第一节 区域变质岩系 1 太古宙变质岩系 太古宙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据变质岩系形成时代,划分为古太古代(曹庄期)、中太古代(迂西期),新太古代(五台期)。2 元古宙变质岩系 元古宙变质岩系在我国分布遍及华北、塔里木、扬子、华夏地块及其间的造山带内。变质岩石主要为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岩石。据变质岩形成时代,主要划分为古元古代(吕梁期)、中元古代(四堡期)。新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变质作用形成时代比较复杂,可由新元古晚期至印支期。3 古生代变质岩系 3.1 加里东期变质岩系该岩系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昆仑―秦岭、华南地区及高喜马拉雅―滇西地区东南。变质类型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部分地区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3.2 华力西期变质岩系该岩系广泛见于天山―兴安、昆仑―秦岭及华南部分地区。变质岩石以轻微变质到低绿片岩相(或绿片岩相),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部分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为低压相系或中压相系。在北天山出现以埋深变质作用类型的浊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在闽浙地区出现由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的由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带。4 中生代变质岩系 4.1 印支期变质岩系印支期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祁连―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内,及西藏北部、云南澜沧江及华南政和―大浦断裂带附近。主要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岩石。4.2 燕山期变质岩系该岩系主要分布于藏北和藏东,以及台湾山脉东侧,福建长乐―南澳一带。在西藏冈底斯北部,即班公错―东巧―怒江结合带中西段,三叠系有确哈拉群、竹卡群,早中侏罗世为接奴群、雁石坪群等被未变质的晚侏罗世以及白垩纪地层覆盖,变质岩石出现黑硬绿泥石及硬柱石,为低温高压绿片岩相系,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型。台湾山脉东侧的玉里变质带,原岩地层时代为二叠系、三叠系,变质岩石以青铝闪石、蓝闪石为代表的低温高压相系,在其西侧出现低压中高温的高绿片岩相太鲁阁变质带。在长乐―南澳一带,则以断裂为中心,使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因强韧性剪切形成由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并伴有混合岩化的强动力变质带。5 新生代变质岩系 新生代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滇西、台湾地区。在藏南高喜马拉雅地区包括元古宙在内的地层(大多为二叠系到白垩系),经受以喜马拉雅主期(10 Ma~95 Ma)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以中压相系―高角闪相岩石为主,以蓝晶石、矽线石为代表的多期(自新元古代至加里东期)叠加变质带。在雅鲁藏布江南侧长约400km的带内,由蛇绿岩及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地层变质形成以蓝闪石―硬柱石为代表的蓝闪―绿片岩相,属区域低温高压型埋深变质作用类型,而在其北侧出现含红柱石、堇青石、黑云母组合的中高温低压变质带。在冈底斯―腾冲(云南)地区,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以高绿片岩相为主,由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带。云南西部,由中新元古代地层(澜沧群、西盟群)及其上盖层,在经受了多期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喜马拉雅期变质作用,形成蓝闪片岩带。在台湾中央山脉,第三系经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由沸石相递增到低绿片岩相岩石,而在其东侧海岸山脉中,中、更新世地层经受埋深变质作用,形成浊沸石相岩石。

泛指在广大面积内所发生的变质作用,变质范围可达数万平方千米,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块几乎都是由变质岩构成的;有时呈狭长带状分布,长可达数百、数千千米,宽可达数十、数百千米,如许多褶皱山脉(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秦岭等)均有和其走向一致的变质岩带分布。由此可见,区域变质作用往往和地壳活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密切相关。在同一个区域变质地区,其所出露岩石常有不同的矿物组合和一定的分布规律,从而反映形成变质的不同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因此,区域变质作用的物理条件具有很宽的范围,一般在压力0―109Pa、温度150―900℃范围内,可以是高温高压、中温中压,也可以是高温低压、低温高压以及其他各种情况,而且可以具有不同的地温梯度。目前,把区域变质作用分为许多类型,其主要类型有:

(一)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的温度一般为550―900℃,压力一般为5―10亿Pa,常常发生在地壳演化的早期,变质相以麻粒岩相(温度稍高)、角闪岩相(温度稍低)为主。由于变质作用发生于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重熔混合岩化比较发育。形成岩石主要为各种片麻岩、麻粒岩、角闪岩、混合岩等,并主要见于太古宙岩层中。

(二)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又称区域动热变质作用,或造山变质作用。主要见于各大褶皱带(所谓造山带),多呈长条带状分布,因岩石所处部位不同,变质温度可以由低到高,高可到700℃甚至85℃;压力也可以由低到高,2―10亿Pa。因此,沿着褶皱带常形成宽度不等的递增变质带。由于这种变质作用同时受到不同应力的作用,岩石变质后具有明显的叶理或片理构造。伴随着强烈的褶皱运动或构造运动,常有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并导致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如中国祁连山褶皱带和秦岭褶皱带等,都属于这种区域变质作用范畴。所出现的变质岩石可以从深度到浅度变质,如从混合岩、片麻岩、片岩到千枚岩、板岩等。

(三)埋藏变质作用

又称埋深变质作用、静力变质作用、负荷变质作用或地热变质作用。主要指沉积岩层(如地槽区)或火山沉积物随着地壳下沉和埋藏深度递增,在地热影响下引起的区域性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形成温度较低,最高可达400―500℃,但压力可以从低到高,所以常形成低温而压力不高的变质矿物如沸石类矿物,也可以形成低温高压的变质矿物如蓝闪石等。此外,还可形成高温高压的榴辉岩。埋深变质作用与岩浆侵入作用和构造运动应力作用无关,故与变质作用同期的花岗岩很不发育,也不见有混合岩,所形成的变质岩一般缺乏片理构造。关于埋深变质作用的成因,除与地壳下沉有关外,目前更认为与大断裂构造特别是岩石圈板块沿俯冲带下沉有关(将在以后介绍)。

(四)洋底变质作用

指大洋中脊附近的变质作用。大洋中脊是洋壳裂开、地下岩浆(主为玄武岩质)涌出、新洋壳生长的所在,它的下部具有速率较高的热流,而且其速率随深度而增加,使原有的玄武岩(包括辉长岩)发生变质。由于洋底不断扩张,使新生洋壳产生侧向移动,把这些受到变质的基性岩推移到大洋中脊两侧的大洋盆中。其变质相主要为沸石相、绿片岩相等,但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常随深度而不同,出现相的规律变化。

石英、长石、方解石

石英、长石、方解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